养殖与饲料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主    编:陈焕春

编辑出版:《养殖与饲料》编辑部

地    址: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电    话:027-87287074

电子信箱:yzcl@mail.hzau.edu.c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427X

国内统一刊号:CN 42-1648/S

邮发代号:38-381

单    价:15.00

刊    期:月刊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量:41210
日访问量:0

饲料营养

  • 巨菌草饲用价值评价

    郭万正;杨务军;王宗俊;尹虎;王顺美;赵娜;黄静;魏金涛;

    [目的]为巨菌草高效饲用建立基础营养成分数据参数。[方法]对不同生育期、不同茬次巨菌草及以草代木用阶段巨菌草叶梢、茎、全株和青贮巨菌草进行常规营养成分检测分析及相对饲用价值评价。[结果]不同生育期巨菌草,随生育期延长,干物质(DM)、钙(Ca)、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升高,粗蛋白(CP)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降低;拔节中后期、枯黄期CP较分蘖期、拔节前期显著降低,拔节后期Ca、NDF较分蘖期、拔节前期显著升高;拔节前期与分蘖期各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且CP≥8.43%,是最适合饲用的时期,但其生物产量相对较低。不同茬次巨菌草及青贮巨菌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和相对饲用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以草代木用阶段巨菌草叶梢CP、EE等营养物质含量与拔节前期相当,但NDF、ADF显著高于拔节前期及分蘖期。[结论]以草代木用阶段巨菌草叶梢营养成分与拔节前期巨菌草相当;拔节期结束前巨菌草均适合饲用,而拔节中期或刚进入拔节后期是最佳饲用刈割期。

    2025年09期 v.24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 诱食剂在牦牛精料补充料中的应用研究

    苏兴梦;拜彬强;杨英魁;鲍宇红;郝力壮;

    [目的]研究在过渡期舍饲牦牛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诱食剂对牦牛生长性能的影响,以提高养殖效益。[方法]试验选择54头体重(195.6±2.73) kg的3岁左右公牦牛,随机分成9组,编号A~I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I组),8个试验组分别在牦牛基础日粮中添加甜味剂+鲜味剂(A组)、甜味剂(B组)、甜味剂+发酵酒糟(2%)(C组)、焦糖气味剂(D组)、果香气味剂(E组)、奶香气味剂(F组)、青草香气味剂(G组)、发酵酒糟(H组),以此来研究在牦牛舍饲基础日粮中添加诱食剂对牦牛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的影响。[结果]C组的采食效果最好,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高于A组、B组、D组、E组、F组、G组、G组和I组的221.82%、135.22%、229.30%、453.13%、268.75%、174.42%、37.21%、163.20%(P<0.05);料重比也显著低于其他组。[结论]在牦牛饲粮中添加甜味剂(500 g/t)+发酵酒糟(2%)能帮助牦牛快速适应舍饲环境,具有显著的增重效果和较高的日粮转化效率。

    2025年09期 v.24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 饲料结构优化对圈养黑叶猴肠道健康与繁殖力的影响

    刘浏;郭玉琦;彭少波;黄磊;龚驰;汪波瀚;汪明权;

    [目的]优化饲料配方以改善黑叶猴肠道健康及繁殖表现,为濒危灵长类动物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6只成年圈养黑叶猴(2只雌性、4只雄性)为研究对象,实施渐进式饲料结构调整:树叶(新鲜小叶女贞、桑叶)投喂量从200 g/(只·d)逐步增至500 g/(只·d)(每周增加50 g),高水分瓜果类从500 g/(只·d)减至200 g/(只·d)(每周减少50 g),其他饲料投喂量不变,调整周期6周;采用布里斯托粪便评分法评估黑叶猴每日粪便形态,记录其腹泻、便秘等胃肠道疾病发病次数及持续时间,并监测妊娠成功率与幼崽成活率。[结果]饲料结构调整后,粪便评分从6.2(糊状)显著降至4.1(正常形态,P<0.05),胃肠道疾病年发病率由8次降至2次。2只雌猴分别于2020年6月7日、2020年10月18日成功分娩,幼崽出生体重估算为300~340 g,健康评分为9,截至2025年7月均存活。[结论]增加树叶比例(≥500 g/d)并减少高糖高水分瓜果(≤200 g/d),可有效改善圈养黑叶猴的肠道健康及繁殖力。

    2025年09期 v.2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 桑茎叶的营养特性、加工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叶恩佑;蒋成炙;刘金海;王鹤桦;李小艳;

    [目的]综述桑茎叶的营养价值、生物活性、加工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以寻找替代和更便宜的饲料资源,从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近年来关于桑茎叶青贮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包括不同的加工技术、添加剂量、使用阶段等方面。[结果]桑茎叶是可用于喂养家畜的重要资源,与其他树茎叶和传统牧草相比,桑茎叶具有相当高的蛋白质和能量含量、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具有抗氧化和消炎等特性。桑茎叶中存在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卓越的抗氧化和抗菌潜力,对家畜的健康生长有很好的作用。[结论]桑茎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充分发掘桑树资源在我国饲料化应用方面的潜力,可以缓解因大豆、鱼粉等饲用蛋白资源依赖所引发的问题,有助于促进绿色健康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

    2025年09期 v.24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 含水率对全混合日粮品质和养殖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树军;

    [目的]探讨全混合日粮含水率对饲料品质、生产性能的影响,为饲料含水率精准调控提供指导。[方法]通过在知网等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关于全混合日粮在牛羊养殖中应用的研究,包括全混合日粮含水率的现状以及对饲料品质、生产性能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全混合日粮适宜的含水率可显著提高饲料发酵品质,提高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质的可利用性,提高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有助于维持瘤胃内环境的稳定。可显著提高奶牛产奶量和肉牛日增重,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结论]发酵饲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不同含水率的全混合日粮发酵后饲喂动物,其饲料发酵品质、动物生产性能的效果不同,因此必须重视全混合日粮含水率的调制,保持适宜的含水率。但牧场的实际情况不同,其效果存在差异,必须结合牧场实际情况,合理调控优化含水率,以达到适宜的水平,实现更好的养殖效益。

    2025年09期 v.24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养殖生产

  • 甘肃省小型奶牛场生物安全的KAP分析

    潘永红;张登基;豆玲;

    [目的]研究甘肃省小规模奶牛场的生物安全知识、态度和生物安全实践落实情况,以及生物安全实践与奶牛腹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找出生物安全管理漏洞,为研究制定科学的生物安全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随机抽取的18家小型奶牛场(存栏量≤30头)进行KAP调查,内容包括6个生物安全知识问题、6个态度问题、12个生物安全措施实践问题、5个从业人员和养殖场状况问题,统计奶牛腹泻发生次数。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KAP各变量之间、生物安全实践得分与奶牛腹泻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从业人员和养殖场状况在知识、态度和生物安全实践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知识-态度(r=0.509,P=0.031)、知识-实践(r=0.521,P=0.027)、态度-实践(r=0.710,P=0.001)均呈显著相关。奶牛腹泻发生率与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也呈强相关(r=-0.769,P=0.002)。[结论]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知识和培养良好的态度是提高生物安全水平的必要条件,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与动物健康密切相关。

    2025年09期 v.24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 秋冬作物栽培对百色黑鲤稻鱼复合种养效益的影响

    何兴农;梁凤梅;廖东发;黄钰叶;蒙兰丽;

    [目的]探索秋冬作物+百色黑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这种稻鱼复合种养轮作技术模式的可行性,以推进农业高效健康发展。[方法]开展不同冬田开发利用模式的生产试验,试验Ⅰ组和Ⅱ组均为秋冬作物+稻鱼种养,对照Ⅲ组(冬田养鱼+稻鱼)和对照Ⅳ组(冬田闲置+稻鱼),对比不同试验组百色黑鲤的产量、单位纯收益、产出比等指标;通过调查统计评价2021—2024年不同稻鱼复合种养模式的实际种养面积以及鱼病防治效果。[结果]不同的冬田开发方式对百色黑鲤稻鱼复合种养效益有不同影响,2023年试验Ⅰ组、对照Ⅲ组和对照Ⅳ组各组的单位产量、单位纯收益、产出比依次为:919.5、754.2、850.5 kg/hm~2,6.5万、5.22万、5.98万元/hm~2,8.55、7.44、8.29;试验Ⅰ组产出比最佳。近4年稻鱼轮作模式(秋冬作物+稻鱼、冬田闲置+稻鱼)的养殖面积持续扩大,且鱼病致死率(2024年分别为1.8%、1.5%)远低于传统稻鱼连作种养模式(2024年8.6%)。[结论]利用秋冬作物栽培田开展稻鱼复合种养可以有效提高稻鱼种养效益,轮作的稻鱼种养模式对养殖病害防治有显著效果,可以促进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025年09期 v.24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母猪批次化生产关键技术

    李侃;张帅行;夏钦;胡建宏;

    随着我国养猪业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保障猪场生物安全和提高繁殖性能变得愈加重要。实现全进全出是提升生物安全的关键,而批次化生产作为其基础,因能够充分发挥母猪的繁殖潜力、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此,本文从母猪批次化生产的现状、关键技术、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阐述,以期为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9期 v.24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 断奶犊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韩改苗;

    犊牛后期的生长发育直接受到断奶前和断奶后饲养管理的影响。此阶段良好的饲养管理技术可以保证犊牛较好的养殖效果,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反之,若饲养管理技术较差,则会阻碍犊牛的生长发育速度,造成较大的损失。本文从断奶前的断奶、饲喂技术以及环境管理技术3个方面,断奶后的饲喂技术、日常管理2个方面,疫病防控等多个方面对犊牛断奶前期和断奶后的饲养管理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广大养殖者提供技术参考,保证犊牛的健康。

    2025年09期 v.2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环保高效反季节种鹅养殖技术——反季节朗德鹅种鹅避光棚舍养殖

    胡永玉;李健;杨杰;王润之;聂文军;周传云;

    种鹅的繁殖性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导致鹅肉及其相关产品的供应在一年中存在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之分。由于鹅的产出比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均衡,全年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为稳定全年市场需求,环保且高效的种鹅反季节养殖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充分利用种源、饲料、疫病防控及管理等关键技术手段,有效改变种鹅的季节性繁殖特性,实现高产能,进而推动养殖企业的创新发展。

    2025年09期 v.24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林下养鸭绿色生态农业应用技术

    曹秋莲;

    为了推广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并提升养鸭综合效益,本文介绍了林下养鸭绿色生态技术,该技术通过科学选择林地、合理搭建鸭舍、优选鸭品种,结合精细化饲养管理和有效疾病防控,利用鸭群在林间的活动实现“林养禽、禽肥田”的生态循环,即鸭粪自然还林肥田,减少化肥使用,同时林地环境为鸭提供良好生长空间。应用林下养鸭技术,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2025年09期 v.24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疾病防控

  • 基于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的禽白血病病毒检测

    季晶晶;纪方轩;沈艳;汪最;朱燕锋;朱思锋;罗青平;陈利苹;

    [目的]建立1种检测禽白血病病毒的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为禽白血病的净化提供更高效的检测工具。[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原理,选用2株针对P27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配套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禽白血病病毒P27抗原参考阳性和参考阴性样本,系统优化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的工作浓度、反应时间、吸样量参数,并验证建立方法的特异性、最低检测限、重复性、加速稳定性、符合率。[结果]包被抗体和标记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均为0.25μg/mL,最佳反应时间为20 min,最佳吸样量为10μL;建立的CLIA检测方法与其他禽类病原无交叉反应;用阴性细胞培养上清稀释样本时,最低检测限为1 pg/mL P27蛋白,用阴性蛋清稀释样本时,最低检测限为10 pg/mL P27蛋白;重复性试验中样本测值变异系数≤5%;试剂组分在2~8℃预估可保存12个月以上,与国产商品化ELISA试剂盒的总符合率达99.8%。[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禽白血病病毒磁微粒化学发光群特异抗原检测方法特异性高、灵敏度好,重复性、稳定性和准确度达到商品化试剂盒的标准,兼具自动化、操作简便的优势。

    2025年09期 v.24 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犬NK细胞分型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郑现文;陈沃俊;蔡育诚;王鑫;王丙云;陈志胜;

    [目的]为老年犬肿瘤治疗提供新方向,推动犬肿瘤免疫治疗的转化落地。[方法]系统综述了犬NK细胞的分型研究进展,包括候选标志物CD5与Nkp46的鉴定及其与细胞成熟度的关联,并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犬NK细胞与人类基因的高度同源性。[结果]犬NK细胞的分型与功能特性显著区别于人类及小鼠,其不表达CD56与CD16,目前主要定义为非T、非B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在体外扩增方面,基于同源细胞因子(如rcIL-15与rcIL-21)联合饲养层共培养的策略可显著提升NK细胞的增殖效率与细胞毒性。临床前研究表明,犬NK细胞过继治疗对骨肉瘤和乳腺肿瘤具有显著疗效:瘤内注射扩增的NK细胞联合放疗可延长患犬生存期(最长17.9个月),而NK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亦可抑制肿瘤生长并降低促炎因子表达。[结论]犬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关键组分,因其异体输注安全性高(无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及与化疗的协同效应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展现出重要潜力。

    2025年09期 v.24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 1例罕见犬肝簇虫病合并犬瘟热的诊断与治疗

    王敏;李明俊;莫世康;

    [目的]对前来就诊的同时感染犬肝簇虫和犬瘟热病毒的犬进行有效诊治,以期为类似病例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检查、血常规检查、PCR检测、血涂片镜检等方法对患犬(体重2.5 kg,年龄不详)进行诊断,结合诊断结果进行综合性治疗。[结果]该患犬诊断为犬肝簇虫和犬瘟热病毒混合感染,经抗寄生虫、抗病毒、对症治疗90 d后,患犬康复。[结论]定期驱虫和免疫是避免犬感染寄生虫和传染性病原的最有效措施,且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犬的健康也极为重要。

    2025年09期 v.24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 围产期母猪气血两虚证候及防治措施

    李艳芝;

    围产期母猪气血两虚的证候主要表现为母猪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生殖能力减弱,还可能导致产后不发情、脱肛、蹄子裂、产前产后便秘、不食、产程过长、产后瘫痪、奶水不足或质量差等问题,显著降低母猪的繁殖性能,缩短其生产寿命,导致新生仔猪存活率下降。在母猪围产期,通过中药+西药联合保健可以增强母猪体质,改善母猪气血状态,缩短产程,提高仔猪成活率与母猪使用年限,保障猪场生产效益。

    2025年09期 v.24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谢泳键;洪基冠;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主要导致病猪发生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腹膜炎等病症,具有连续性、渐进性的发病特点,严重损害猪群呼吸系统,从而导致病猪急性死亡和生长发育受阻。目前,主要通过疫苗免疫接种防控该病,但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较多,且各个血清型之间免疫交叉保护性较弱。因此,应了解该病的危害,严格重视综合性防控工作,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合理的防护措施以及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2025年09期 v.24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2K]
  • 牛支原体肺炎的综合防控

    冯煜秦;卜振宏;

    牛支原体肺炎是危害养牛业的重要呼吸道疾病,其病原因缺乏细胞壁和关键代谢基因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加之兽医临床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牛支原体的耐药性日益严重,治疗难度极大。因此,应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牛支原体肺炎的发生,主要以精准治疗和生物安全为核心,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度高的药物,结合临床症状,配合止咳平喘、解热镇痛等对症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预防则应加强引种检疫,注重环境消毒,以降低牛支原体肺炎导致的经济损失。

    2025年09期 v.24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 牛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治措施

    尚兴利;

    牛口蹄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本文详细介绍了牛口蹄疫的临床症状诊断、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鉴别诊断要点,重点论述了牛口蹄疫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等,以及发病后的治疗方案和控制策略,旨在为牛口蹄疫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2025年09期 v.24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母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高洪;

    母牛子宫内膜炎是一种高发于泌乳和产后阶段的生殖系统疾病,易导致母牛不孕甚至提前淘汰。本文剖析了该病的原发性与继发性病因,结合急性、慢性及隐性3类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系统归纳直肠检查、生殖道观察及子宫分泌物化验等常用诊断方法;并提出了基于抗菌、冲洗、内分泌调节的西医手段与中兽医辨证施治的复方药物方案,强调从营养调控、操作规范及环境消毒等方面入手构建系统性预防体系,以期提供更具实践价值的综合防治思路。

    2025年09期 v.24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 奶牛子宫脱出的综合防治

    翁小芳;

    奶牛子宫脱出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产后健康,引起奶牛一系列综合征,如子宫内膜炎,造成空怀期延长,产奶量降低,严重病例会引发败血症而死亡,给奶牛产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对奶牛子宫脱出的发病机制进行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在深度解析“病因阻断-精准治疗-预后管理”三维防控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脱出子宫“整复+固定”的联合治疗模式,供同行参考。

    2025年09期 v.24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 羊脑炎型李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卢继华;

    羊脑炎型李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氏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广泛分布于全球,主要影响绵羊及其他反刍动物。该病多发于寒冷潮湿季节,经污染饲料或环境传播,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羊群健康及养殖业经济效益。临床表现包括急性或亚急性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转圈、头颈偏斜、吞咽困难及意识障碍,重症可因呼吸衰竭死亡。病理剖检显示病羊脑脊髓炎,伴弥漫性微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坏死。本文分析了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控措施,以期为临床兽医提供科学诊断依据,并探讨有效防控策略,减少该病对养殖业的影响。

    2025年09期 v.24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肉羊口疮病的诊断技术与防控

    邓猛;

    羊口疮病又称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是由羊口疮病毒导致的具有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患病羊表现为口腔、鼻孔、蹄部以及外阴部周围出现丘疹、红斑等症状,而皮肤、黏膜发生增生性炎症为该病的典型特征,人接触后也会被感染。本文从临床症状诊断、分子生物诊断、血清学诊断等层面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技术,从免疫接种、卫生消毒、加强管理等方面总结了该病的预防措施,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阐述了局部治疗以及全身治疗的方案。

    2025年09期 v.24 9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武安山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策略

    马亚;赵云波;贾娟;乔静;程梅;姚莹莹;江大红;王红军;

    随着武安山羊养殖规模逐渐加大,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几率也在逐年升高。武安山羊养殖中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瘤胃积食、瘤胃酸中毒和胃肠炎等三类,发病后均会导致山羊消化紊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根据各类疾病的发生特点,采取中西医治疗对症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羊恢复,同时加强饲养和环境卫生管理、科学免疫驱虫,能够有效预防山羊各类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2025年09期 v.24 1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 羊恶性水肿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陆培琰;

    羊恶性水肿病是由梭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感染后能够显著降低羊群的生产性能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养羊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羊群的感染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和饲养管理不当等因素引起,通过加强饲养管理以及抗生素治疗或者及时对患病羊只进行消毒等措施均可降低该病对养羊业的危害。

    2025年09期 v.24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 山羊腐蹄病的诱发原因和防治

    赵云波;马亚;贾娟;尹彦军;王红军;许新星;乔静;许彦芬;

    山羊腐蹄病是由坏死杆菌、节瘤拟杆菌等病原导致的蹄部疾病,患病羊表现为蹄部溃疡、跛行、关节变形、残疾甚至死亡,严重威胁养殖场的经济效益。病原入侵、管理不当、营养不均等均可导致此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对此病的防治手段较为成熟,在修蹄的基础上辅佐抗生素或者中药方案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需要做好定期消毒、加强管理、科学饲喂等方面的饲养管理工作,从而有效预防此病的发生。

    2025年09期 v.24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羊支原体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防治

    陈永福;王春营;顾洁;肖喜东;

    近年来,羊感染(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养羊业发展。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传染)性疾病很多,本文重点阐明了支原体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即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及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防控及治疗措施;阐述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支原体肺炎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区别与鉴别要点。用抗支原体药物联合用药的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5年09期 v.24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蛋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郭小会;

    蛋鸡球虫病对蛋鸡养殖产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可以造成持续而显著的经济损失。本文系统剖析了蛋鸡球虫病的防治措施,分析了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流行传播规律,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诊断,养鸡场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应用三价或四价疫苗进行预防,可以使用地克珠利、莫能菌素和盐霉素等药物对患病鸡进行治疗,效果良好。

    2025年09期 v.24 11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蛋鸡感染禽脑脊髓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邢斐;杨昕鑫;

    随着蛋鸡养殖逐渐向集约化发展,禽脑脊髓炎成为威胁养殖产业效益的疫病之一。该病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发,通过垂直与水平传播快速扩散,冬季高发特征显著。感染鸡群表现为产蛋率骤降、神经紊乱及眼部晶状体混浊。养殖场应建立疫病预警机制,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工作人员对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结合严格病鸡淘汰制度,切实阻断病毒传播链。科学防控体系的落实不仅关乎单场经济效益,更是保障禽蛋市场稳定供应的重要举措。

    2025年09期 v.24 11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 规模化养殖中鸡球虫病的综合防治

    张明;

    鸡球虫病是一种全球性流行的寄生虫病,尤其对规模化养鸡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鸡球虫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状况、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并提出有效的诊断方法、环境管理、免疫接种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旨在为养殖户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方案,以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养殖效益。

    2025年09期 v.24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管理前沿

  • 规模化猪场日常消毒措施

    刘庆文;

    规模化猪场日常消毒是阻断病原传播、维护生物安全的核心环节。本文从消毒的基本原则、消毒剂的选择、消毒方法的选择、不同区域的消毒方法以及消毒效果的评估5个方面对规模化猪场日常消毒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系统探讨,并分析了实际案例,以期为规模化猪场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消毒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提高猪场的生物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2025年09期 v.24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宁夏彭阳县畜间布鲁氏菌病防控现状、问题及对策

    张虎;

    畜间布鲁氏菌病作为重要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宁夏彭阳县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散户养殖”同步推进模式,虽然构建了疫苗免疫、监测预警、消毒净化、流通监管及宣传教育的多维防控体系,但仍存在跨境防控压力大、流通监管漏洞多、检疫执行率不足等问题。建议强化全链条生物安全管理,建立省际联防联控机制,实施“智慧畜牧”数字化监管,并通过立法手段将布病防控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防控网络。

    2025年09期 v.24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贵州安顺市水产品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

    刘钦;程秀莹;

    为了评估安顺市水产养殖中硝基呋喃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现状并探索有效防控策略,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160批次来自不同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的水产品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小规模养殖户(小于0.67 hm~2)违规用药率高达10%,显著高于规模养殖场,主要问题包括养殖环节禁用药隐蔽使用、休药期执行不到位等;监管环节存在检测覆盖率低(8%)、处罚力度弱等;市场环节则面临安全意识薄弱、优质投入品供给不足等挑战。对此,要建立“三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通过强化监管、提升能力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等措施,为区域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24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教学研究

  • 畜牧业类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困境、机制与路径

    王艳丰;张丁华;

    [目的]构建畜牧业类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机制与实践路径,为畜牧业类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聚焦新形态教材的概念、内涵、特征及现状,基于校、行、企多元开发教材逻辑,解析新形态教材开发的困境、机制与实践路径。[结果]形成了包括多元主体编写、多元教材评价、教材动态更新、教材信息反馈等在内的新形态教材多元开发机制,构建了行业企业调研、组建多元化团队、建立开发标准、重构课程内容、配套数字资源建设等实践路径。[结论]破解了新形态教材开发的难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为畜牧业类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提供了实践样本。

    2025年09期 v.24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 乡村振兴背景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水产人才的瓶颈问题与消除机制研究

    席峰;张春晓;黄文树;李丹;翁潞梅;姜永华;

    [目的]为了破解政产学研用乡村振兴水产人才协同创新培养面临的瓶颈问题,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效驱动机制。[方法]针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困局,为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驱动机制,从政府、企业与高校及研究生人才角度进行溯源、解析并提供建设性思路。[结果]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瓶颈的根源在于政府在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缺位与错位,政府部门间行政壁垒影响和制约着产学研项目的实施及其人才的培养。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培养水产人才瓶颈的消除机制在于加强政府主导,切实兼顾产学研群体各方利益关切,基于产学研各方责权利强化经费管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围绕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育以顶层法律体系设计为基础规范与协同政府部门职能。[结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水产人才培养须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为抓手,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高效驱动机制。

    2025年09期 v.24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行业发布

  • 团体标准T/ESL 22007—2025《挤压膨化颗粒饲料加工技术规程》

    <正>2025-06-13发布,2025-07-12实施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北省饲料工业协会饲料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鄂州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小笨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荆州禾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门粤海饲料有限公司、武汉大北农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天门海大饲料有限公司、浠水海大饲料有限公司、武汉国雄饲料科技有限公司、襄阳正大有限公司、武汉家家乐饲料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09期 v.24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下载本期数据